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  >  正文

春游是亲近春天还是春季出游?别以安全为名禁锢孩子_当前热点
2023-04-18 09:43:16 腾讯网

近日,我那读一年级的儿子表现有些“异常”,因为平日里,除了周四及周六篮球课后他愿意滔滔不绝与我分享学到的新技术,其他时候,他基本上比较木讷,言语不多,然近期他却格外兴奋,好几次我都清晰地听到他一直哼着歌,在洗澡的时候。我不由的好奇起来,一问孩子妈妈才知道,孩子就要去春游了。


(资料图片)

去游乐园“春游”

出行前三天,他和他姐就央求我去超市采购,这种金币巧克力给同桌,那种牛肉粒给好兄弟,一顿操作下来,300大洋不见了,其实也就是他们各自的一顿午餐而已。出发前一天晚上,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出游,他们早早上床了,却因太过兴奋,直到夜里11点还没闭眼。

第二天早上7点,我的闹钟响了,我准备叫他们起床,走去客厅一看,两个家伙安静地坐在沙发上,早已穿戴整齐了,早餐也吃过了,只等我送他们去学校。孩子妈妈告诉我,他俩6点不到就起来了。

7点20分,我送他们去校门口,比老师要求的8点到校整整提早了40分钟。好家伙,一个个小脑袋晃动着,很多孩子比我们还早到。不就是一次普通的春游,怎么会令孩子们如此亢奋?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市郊的一处游乐园,里面有过山车、海盗船等刺激类运动项目,我于两年前也带他们体验过。不同的是,这次是他们与同伴们一起,正所谓玩伴玩伴,玩伴更多指涉同龄或年龄相仿的伙伴。同一个地方,甚至同一个项目,但同游的人不同,状况与心情迥异。孩子们想挣脱来自父母的管束,想与同伴一起无拘无束,说得好听一点是孩子长大了,说得直白一点是父母被“抛弃”了。

进一步而论,孩子的兴奋乃至亢奋体现了他们对“玩”的真实需求。对于很多孩子而言,除了例行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原本可以居家休息或到处游玩的周六日经常被各种兴趣课与培训课填满,不少孩子不是在上课中,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即使有一些闲暇,也因为课程学习而高度碎片化,没有办法做到淋漓尽致地玩。

通过儿子与姐姐班级群的图片或视频直播,我对此次春游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学校在征得教育主管部门授权与同意后,与相关旅行社签订出游合同,学生家长缴纳涵盖来回租车、游乐场门票、保险等费用,每个班由2名导游+1-2名老师带队。游乐项目包括过山车、大摆锤、跳楼机、海盗船、摩天轮、攀岩、水上漂流、观影、裸眼5D体验等,其中绝大部分项目不在门票范围内,想玩需额外付费。剔除来回车程及午餐时间,真正玩的时间只有2.5—3小时。

我们小时候的春游

下午三点一刻,我去校门口接孩子,问他感觉如何,他有些闷闷不乐,“说我太小,很多项目不给玩”“时间太短了,玩得不过瘾”“你给我的50块零用钱太少了,我一下子就用完了”。我再问一旁的姐姐,她也似霜打的茄子,“别烦我,我在构思作文,600字,明天交”。我竟然一时不知如何安慰,感觉春游于他们而言更多是闺蜜或兄弟聊天,和美食分享会。此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忍不住在班级家长群及一个老乡群里问了句:“亲们还记得你们小学时候的春游经历?”

“春游就是背着满包零食去公园玩一天啊,走一走,看一看,那时候的公园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项目”,来自广东惠州的阿霞说。

“一、二年级去了学校附近的海印公园、晓港公园,五、六年级去了离家稍远一些的华南植物园、南湖乐园,有工作人员会给我们介绍一下”,作为广州本地人的阿彤说。

“小学不记得了,初中春游时去了一个位于山顶上的茶厂采茶一整天”,来自湖北黄冈农村的阿明说。

“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徒步去了离家6公里远的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来自湖南郴州的阿勇说。

“老师与同学带菜、锅碗瓢盆、油盐等,徒步去10公里之外的水库或小溪边野炊”,来自贵州黔东南州的阿玉记忆犹新。

不难看出,上世纪70-80年代的春游更多与踏青有关,鼓励同学们亲近大自然,在农村地区经常与各种劳动体验有关,交通方式更多是徒步,且多是免费的。而当下孩子的春游则沦为商业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去的地方更多是各类人造景点或游乐场,刻意迎合孩子们追求新奇与刺激的嗜好。

别以安全的名义禁锢孩子

一言以蔽之,当下的春游是“在春天出游”,而非“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受春天”。

我注意到,组织孩子们去游乐场“春游”之前,相关方给每个孩子购买了保险。不难看出,关于“去哪里春游”这个问题,教育局及学校的一个重要考虑甚至是最重要的考虑是尽量规避风险,去相对封闭的游乐场,同学们基本都在老师或导游的视野范围之内,易于管理,而去野外开展春游活动,孩子们比较容易发生崴脚、刮伤、摔跤,或被蚊子及其他小动物咬伤等突发事件。为了降低或规避风险,有关方面采取极其谨慎的做法非常普遍。

以笔者孩子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规定一、二年级的孩子课间可以喝水、上厕所,在教学楼中间区域跳绳、跳方格子,但孩子们被严禁去操场活动,位于高楼层的高年级孩子则不允许下楼,只能在教室或走廊逗留。我也问了几位北京及上海的朋友,情况都差不多。换言之,在中小学课间10分钟,孩子们基本被“圈养”在教室里。

学校采取此举的意图很容易理解,为了规避孩子出现碰撞、扭伤等意外事故。校方更忌惮的往往是,少部分学生家长因为自己孩子受伤而向有关部门投诉,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为了避免类似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利用课间10分钟让孩子们适当运动一下,很有必要。其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理应被尊重;其二,限制孩子自由活动,容易让部分孩子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其三,很多孩子的课程安排紧凑,学的东西庞杂多样,利用课间10分钟适当放松,有助于缓解或减轻他们的压力。

部分家长对子女成长存在认识误区,觉得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事,对子女健身需求、社交需求认识不深刻,或重视程度不够,但其实身体的成长与发育、子女在课外活动中结成的友谊同等重要。部分家长出于对子女安全的担心,选择默许或支持孩子课间不运动,实乃因噎废食。其实,孩子一起玩耍与游戏,偶尔出现剐蹭、推搡、受伤等状况,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是可以预见的,也应该被理解。常识告诉我们,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会自然习得一些自我保护的动作与技能,越不让孩子玩,孩子反而越脆弱,越易受伤。

须知,风险及承担风险本身是孩子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不能因为规避一些可能的风险,而剥夺孩子们课间自由玩耍或去野外春游的基本权利。

此前,我看过一个视频,说的是四川资阳某个小学的七百多名学生们背着放有炊具和菜肉的箩筐,徒步4公里春游,同学们分工明确,有的切菜,有的生火,有的蒸炒,然后相互分享。吃完美食,大家围坐一团玩游戏,表演节目,好不热闹。

从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看出,他们格外快乐,分外开心。我料定,这样的春游更受孩子与家长欢迎。

我耳边响起两句熟悉的歌词:

走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

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边并收。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