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曾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第一代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技术专家,在华为担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DS)的研究科学家和技术负责人的丁文超,2个月前加入复旦大学。如今,他是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青年研究员。
(相关资料图)
?
丁文超 图源:复旦大学
为何从华为来到复旦?丁文超说,希望通过自己热爱的学术研究工作,将前沿成果带给更多年轻人,也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丁文超的研究领域是“AI+Robotics”,即把AI技术、深度神经网络等方法应用于智能机器人的预测、决策和规划。而自动驾驶的实现,就可以视作一种特殊智能机器人的运作。
高精地图、激光雷达、车载AI芯片算力增长……丁文超认为,随着智能驾驶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并取得重要突破,自动驾驶的未来将是一个“无比开放的世界”。
“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本质实际并不困难。”丁文超介绍,自动驾驶系统的输入是摄像头等多模态传感器数据,输出是油门、方向盘与转角。通过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驱动,系统实现了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系统的协同。视觉盲区、复杂环境、运动趋势、车辆交互信息……由于要在千变万化、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精准预测、决策并规划汽车路线,丁文超一度形象地将自己的工作称为“马路占卜师”。
当下智能驾驶系统还有哪些挑战?丁文超总结,最核心的问题是其仍然不够聪明,容易过于保守或者过于乐观;而且自动驾驶的环境太随机,很难预测,“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预测,过度保守与过度乐观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丁文超觉得,做科研,一定不单是大量的算法和重复的实验,还要有辩证的思想。不同于传统算法下预测与决策的解耦,针对无人车的预测决策,他创新提出“预测决策耦合”的算法框架,让无人车更聪明、更类人,主动和社会上的其他交通参与者交互,避免过度保守,同时做好最坏情况下的打算。
“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支点,实现从预研到产品的转变。”丁文超分享。
谈到目前自动驾驶遇到的应用瓶颈,丁文超坦言,针对实践中最复杂场景决策方案,依靠手动调参很难达到自动驾驶的效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丁文超觉得“关键在于找到自动驾驶的金钥匙”,不管是大型自然语言模型的跨界应用、多模态技术的发展,还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未来的某一天,这些技术的发展说不定就能帮助我们找到这把金钥匙”。
丁文超认为,要对无人驾驶的未来合理调整预期、保持谨慎乐观,因为这个领域将会是波浪式发展的。而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优势在于:超大市场可以催生超级应用,超级复杂的驾驶场景可以催生新兴技术、超级规模的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政策导向带来人才聚集红利。
未来,丁文超将带领课题组继续深耕于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技术,解决智能感知和无人车预测决策的核心问题和痛点挑战,并积极推进技术向实用的转化。“中国本土研究的自主突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