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中国平安(601318)举行业绩发布会。该行高管预计今年新业务价值(NBV)可实现正增长。
(相关资料图)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姚波表示,寿险新业务在2022年受到多重挑战:居民消费意愿减弱,致使部分保障型产品需求下滑;增员与客户面谈等线下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拉缓了业务拓展。“2023年消费回暖与疫情措施的放开,不利因素均逆转,NBV在2月和3月实现了正增长,且势头较良好。”
“对平安在2023年及中长期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付欣表示,平安将回归高质量成长。政策层面看,经营环境和经济韧性潜力很大,奠定优质的经营基础;公司层面,平安对包括保险行业、消费等领域的恢复也有良好预期。
险资投资同受关注。2022年,平安总投资收益率2.5%,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2.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邓斌强调,集团95%的资产聚焦在国内资本市场,预计随着整体经济进入上行和扩张期间,全年利率曲线或呈向上微升状态。但平安的资产配置不会受明显影响,平安今年将坚持“配置长久期利率债”的核心策略,继续延展与匹配资产久期,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长期性工作。“平安对今年的投资业绩也有着比较强的信心。”新业务价值筑底寿险业务拐点或将至
受资本市场波动导致的投资压力,2022年平安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7.6%,低于预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83.65亿元,同比增长0.3%;同时向股东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42元,同比增长1.7%,分红增速高于营运利润增长,略超预期。
招商非银团队分析师认为,平安利润表现略低于预期,受其他资产管理、财险信保业务、金融科技业务、投资表现低迷拖累。而公司全年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483.7亿,同比增加0.3%,主要受其他资产管理(同比下降81.2%)、财产险(同比下降45.2%)和科技业务(同比下降31.3%)拖累影响。
居民消费意愿阶段性减弱,长期人寿健康保障型产品销售下滑,同时增员、客户面访等线下活动受限,导致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有所下降。
平安在年报中指出,2022年,多个地区的代理人展业、培训等线下活动受限,居民消费能力及意愿的阶段性减弱,削弱了代理人的销售机会,也使得增员及留存更具挑战。在市场环境及需求变化等影响下,公司价值成长承压。2022年,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为288.20亿元,同比下降24.0%。
国泰君安非银团队在研报中表示,2022年NBV同比-24.0%,符合预期。其中新单同比下滑12.4%,主要为个险渠道承压,个险新单同比下降12.5%,预计仍为代理人规模持续下滑而人均产能提升不及预期所致,截至2022年末,个险销售人力44.5万人,同比下降5.9%。新业务价值率同比下降主要为客户重疾需求退坡影响下高价值率长期保障业务同比下降50.0%。当前长期保障业务NBV占比仅为21.6%,继续下行空间有限,预计NBV筑底。
姚波称,随着外部环境回暖及寿险改革成效逐步显现,2023年2月NBV转正,且在3月延续正增长势头;预期2023年NBV可实现正增长。
付欣表示,整体看,集团对2023年与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过去三年内,平安对寿险逾一万个营业点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深入至四大渠道和三大关键产品。
其补充,自2022年第四季度始,首批与第二批改革的营业部前瞻性指标(包括NBV)已经触底反弹,2023年2月NBV转正,且在3月延续正增长势头,相信在第一季度和全年间NBV将呈现正增长。“银保渠道在今年开门红期间出现了超三位数的增长,非常值得期待。”
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表示,寿险深度改革成效体现为三个亮点:高质量代理人团队的改革、新银保渠道和社区网格化渠道拓展,与健康、养老、医疗服务成效明显。
2022年末,平安代理人数量为44.5万,较年初净减少15.5万(22Q1/H1/Q3分别为54万/52万/49万),同比下滑幅度收窄;人均NBV4.8万元/年,同比上升22.1%;代理人活动率50.8%,同比增加3.8PCT;代理人月平均收入7051元,同比上增22.5%。
招商非银预计,随着低绩效代理人的加速出清,个险队伍质态进一步改善,多元渠道并行发展,单一路径依赖有望突破,渠道改革成效渐现。2023年代理人和银行作为公司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单产将持续提升并有望进入规模爬坡阶段,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保费和价值的增长循环。
谢永林表示,站在银行角度,银保创造的中收增长率40%,今年前两月增长势头良好。平安的新银保充分发挥了平安集团内部的综合金融的优势,未来五年有望成为平安寿险的主要渠道之一,贡献新业务价值的比例会更大。客户合同数与客户黏性均将继续增长
个人客户持续成为平安业务驱动主力。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个人客户数近2.27亿,较年初增长2.1%;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增长至2.97个,较年初增长2.1%。
个人客户交叉渗透程度同期不断提升,有近9020万的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
谢永林表示,2023年平安综合金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该趋势可持续。
“客户数、合同数与营业利润稳步增长,其实很不容易。”其解释,目前个人客户数达到2.27亿,客均合同数近1:3,四个合同客户数增长1.5倍,二十个合同客户数五年来增长1.3倍。
谢永林介绍,平安研究发现,当一个客户平均拥有4个及以上的产品和服务合同时,客户的流失率会低于1%,这也意味着,客户黏性与客户对集团的贡献度将非常高。未来随着医疗健康、养老等产品的不断加入,预计客户合同数会更多、客户黏性会更高。
对此,付欣补充,目前,持有超四个平安产品的客户数量约9000万人,近40%的客户数。这一基础使平安对2023年甚至中长期的发展模式非常有信心。
谢永林说,三年内综合金融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原因在于,平安认为中国金融有利于金融提升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并增加风险管控,从而提升集团的稳定利润结构、同时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受国际金融市场扰动,2022年,平安净投资收益率4.7%,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总投资收益率2.5%,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2.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4.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5%。
平安称,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并持续优化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继续增配国债、地方政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债等长久期、低风险债券。同时积极增加优质另类资产投资,尤其是具备稳定现金流的收租性资产。
姚波称,平安在五大匹配原则指引下,合理进行中长期战略配置:固收类占70%以上,拉长久期收益稳定;股权类产品占到12%以上,提供超额收益。在平安险资投资中,不动产规模占到4.7%,其中,物权类占60%,主要是收租型办公楼商场,提供稳定的租金回报,具有长期升值的潜力。
对于2023年的资产配置,邓斌总体保持乐观态度,战略资产配置需要穿越宏观周期,且专注长期性,平安将不断地延展资产久以期匹配负债久期。“平安资产负债久期差非常小,匹配良好,在行业中较为亮眼。”其补充,平安仍然会非常积极主动配置专项债等长久期的利率产品。
固收领域内,平安看好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不动产投资(商办、长租公寓、园区类等)。而在股票市场内,平安认为股票市场今年会有一个结构性机会,在战略资产配置牵引下加强战术配置,包括板块轮动、时点选择、节奏把控等。同时寻找最优秀的投资经理,通过MOM、FOF等投资渠道创造超额收益。
邓斌称,不动产投资内,仅有30%为二级市场股权敞口,总体来讲风险可控。“随着宏观经济好转,不动产行业的回转和修复可期。”其说,平安对今年的投资业绩也有着比较强的信心。
绿色金融方面,截至2022年12月末,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2823.63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1820.89亿元;2022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51.05亿元。